- 信息来源:市民宗局
- 发布日期:2023-08-16 17:11
- 浏览次数:
民族团结之花需要时时浇灌,青少年儿童民族团结工作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近年来,西来镇着力发挥阵地作用,用活红色资源、聚力文化浸润,通过开设三个花样课堂,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深深埋在每个学生心中,带领西来镇广大学生坚定守好民族团结生命线。
固定课堂,凝聚共识,夯实民族团结之基。“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以实际行动做守护民族团结的好少年。”近日,在西来镇土桥实验学校班会课上,“民族团结宣讲团”成员薛丹丹有声有色地向各民族学生讲述民族团结知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有之义。据了解,西来镇以“红石榴志愿者”为主体,组建“民族团结宣讲团”,定期到各学校开展民族工作理论政策宣讲,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烙入学生心中,让党的“好声音”成为传遍校园的“最强音”,更把民族团结的种子种在大家心底。
互动课堂,传承文化,弘扬民族团结之光。艳阳盛夏,蝉鸣阵阵,西来红石榴民俗园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各民族学生。“快看,这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哦。”彝族小朋友乃古成龙指着火把节的彩绘,自豪地向同学们介绍起他的民族。穿过民俗园,走进西来农耕文化陈列馆,古旧的物件散发着浓郁的乡土韵味,那些手工艺人仿佛穿越时间与我们对话,缓缓讲述着塑造出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农耕民俗文化。西来镇以文化嵌入为关键,以传统节日为纽带,开展“石榴花开‘童’舟共进”“民族团结‘童’心筑梦庆六一”等互动活动,开展农耕文化研习、蝴蝶鹞制作等文化体验活动,让各民族学生在互动中感受民族特色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韵味,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同学们心田绽放。
红色课堂,汲取伟力,筑牢民族团结之魂。“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七十多年前党中央的这一声号令至今仍回荡在“东线第一帆”纪念馆内。纪念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声光电场景、幻影成像、音频再现等方式,让各民族学生们身临其境地体验战火硝烟,在心灵深处更加地贴近革命先辈的思想和精神,沉浸式的体验让大家完成了一次对中国渡江战役这段红色历史的重新阅读。今年以来,西来镇红石榴志愿服务队带领各民族学生参观东线第一帆、弯腰沟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追寻红色足迹,重温红色记忆,接受红色洗礼,厚植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大家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之中,促进各族学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和宣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