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市民宗局
- 发布日期:2023-08-08 17:56
- 浏览次数:
在宗教活动场所建设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基地,是提升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法律意识和法律水平的一项有效抓手,也是推进“四进”、引导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一项重要举措。海陵区大力推进宗教活动场所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助力提升法治化建设水平,绘好宗教领域普法“同心圆”。
一是强指导严把关。海陵区现有宗教活动场所25家,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五大教派齐全。多次召开基地建设工作现场观摩会,部署推进相关工作,引导各场所交流互促、总结经验,2年来共建成宗教活动场所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基地7家,实现五大教派全覆盖。依托市局“六有”要求,统一基础建设标准,由各场所独立建设,区民宗局进行协助指导,全程跟踪督查,在宣传物料上把好“政治关”。对宣传标语、陈列书籍、展架海报等氛围布置内容逐一审核,防止错字病句、不当用词等错误,严格防范非法出版物,坚决守好意识形态底线。在把好政治关的同时突出“融”字,引导宗教活动场所将建设布展风格与场所风格相融合,与中式元素相融合,以和谐自然为主,避免生硬突兀;将普法学习宣传活动与场所文化特色活动相融合,少量多次,润物细无声,避免模式单一,流于形式。
二是重引领凝共识。总结形成“3456”工作法。以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为思想内核,研究制定“三化”指导目标,推动宗教活动场所法治建设工作向着常态化、规范化、群众化发展。探索内容融合、形式融汇、风格融入、活动融通的“四融”工作模式,不断深化实践内涵。健全组织架构,明确“五员”“六有”建设要求。紧密结合宗教活动场所“四进”活动,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引入基地,不断丰富教育载体、拓展教学内容,将基地打造成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普法学习的“主课堂”。
三是抓特色树典范。实施“法润宗教”工程,结合各宗教派别特点,实现“一基地一特色”。以南山寺为示范典型,打造“法润南山”品牌,在氛围营造上依托诗词、经注、楹联等重点突出“中式古韵+法治文化”,将普法宣传融入读书会、古琴雅集、禅茶会等,举办吉祥大讲堂、“我们的节日”系列、“二十四节气”民俗分享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等活动30余起,累计覆盖近千人次。利用民法典宣传月、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月、宪法宣传周等节点,深入持久开展政策法规十分钟课堂、以案释法基层行、民法典微宣讲等普法活动,提升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法治素养。
四是聚合力强作用。释放“专业辅助”动能,聘请江苏强联律师事务所律师团队担任常年法律顾问,开通了集咨询、服务、帮扶于一体的法律综合服务“绿色通道”。主动“送法上门”,设置政策法规咨询台,每月安排1名执业律师至区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基地轮值,组织专题培训讲解,协助合同审核等,普及法律知识、提升法律意识。与社区加强联动,将社区法律明白人加入场所普法宣传咨询队伍,配齐配强普法力量。联合政法委、公安等部门,将宗教领域普法纳入网格管理,形成宗教领域信息线索联动响应机制,压实宗教活动场所属地管理职责,成功防范1起假冒宗教人员案件,协助执法普法,规范有序组织参与合法宗教活动的理念深入人心。